湖北日报讯 (记者雷闯,通讯员杨丽芳、戴绍火)
不到30岁,检测桥梁近千座,全省交通质量巡检多次被点将。他,就是省交投集团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刘敬,一名80后桥梁检测“网红”。
一身本领
200多米高空“身轻如燕”
日前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嘉鱼长江公路大桥施工现场见到31岁的刘敬时,他正与施工人员交流。小平头,皮肤黝黑,1米7的个子,看上去十分精干。
他的工作,是检测省交投集团建设的所有工程质量。在建的嘉鱼长江大桥,是重点检测对象。该桥2015年开工,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。
远远望去,矗立在两岸的主塔雄伟挺拔,工人正在顶端作业。“塔有多高?”“这是南主塔,设计高度255米,分45节浇筑,现已‘长’到223米,浇筑了38节。”“要上去检测吗?”“对,要检测第38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,测量第39节钢筋间距。”
到主塔并不容易,先要顺着0.7米宽、很陡的铁架攀爬上40米高的基础平台,再乘坐施工电梯上升170米,抵达主塔的第38节。记者从电梯出来站在临时搭建的钢板上,看一眼脚底210米的江水,两腿发软,只能手扶钢丝网一点点往前挪。“第一次上来,有点害怕很正常。”刘敬和同事手提工具箱,身轻如燕,几步就跨到了主塔墙体南面。
打开工具箱,刘敬拿出一个像钻机样式的设备,对着墙体“打眼”。“43、42……”他一边打一边报数,同事记录。两人拿着设备,在钢板上四处走动,哪里像是在210米的高空?
20分钟后,两面墙体检测完毕,混凝土强度分别为50.9兆帕和51.0兆帕,符合国家标准。
随后,两人又快速爬上主塔最顶部。平台中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钢筋,1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焊接。“先测量里面的钢筋间距。”说完,他踩着钢板,钻进钢筋中,侧身测量起来。“20厘米,20.2厘米……”他说,钢筋标准间距为20厘米,上下误差不超过5毫米,测量了60多根,均符合标准。
挑战自我
悬索桥下“挂”一个月
工作6年来,刘敬先后参与了沪蓉西、宜巴、武荆等多条高速路段的质量检测,检测大小桥梁近千座。“第一次上桥检测,非常害怕。”2012年7月,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的刘敬刚参加工作,就被安排到沪蓉西高速公路桥梁检测组。
沪蓉西高速四渡河特大桥,是世界第一高悬索桥,桥面到谷底560米。一辆可以滑动的检测车悬挂在桥底,刘敬等4名检测员系着安全绳,站在车上逐米检测桥体。
“往下看,腿发软。不到10分钟,因紧张过度衣服全湿透了。”刘敬至今记得,每天像“蜘蛛侠”一样,“悬挂”在空中10小时,1个月下来,行走在路面都感觉轻飘飘的。但此后,刘敬上桥就再也不怕了。
2013年12月,刘敬被抽调检测宜巴高速公路。大冬天,在距谷底200米高的桥底下,风吹得眼睛都睁不开,刘敬和同事们一干就是30多天。
“每个人的手都生了冻疮。”更危险的是,有一次作业时,一位同事不小心将铁尺伸近一旁的高压线,还有4米的距离,同事就被“电麻”了,尺子掉下山谷,所幸人无大碍。
刘敬说,越是危险,越要规范。6年来,他阅读了300多本专业书籍,把理论与实践结合,提升检测水平。他按照桥梁的跨数、桩号、方向和序列,梳理了200多条外观用语,汇编成《湖北省桥梁检测外观用语》。
2016年,刘敬在集团技能比武大赛中夺得个人第一,2017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,并多次被省交通运输厅点将,参与全省高速公路质量大巡查。
严格履职
多次给工程“挑刺”
距嘉鱼长江大桥施工现场1公里处,有一个试验室,里面摆满了30多种设备。“大桥建设从原料进场到施工完成,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检测。”刘敬指着一台高2米、宽1米的万能材料试验机说,该设备专门检测钢筋强度,如果发现不合格,则立即报告,叫停施工,从源头保证材料质量。
记者看到,设备检测钢筋、混凝土等材料后,都能像Poss机一样,打印一张纸条,上面写满各种指标参数。“这些数据会实时上传到集团,防止内部人更改数据。”刘敬说,安全无小事,工作时间越长,觉得肩上的担子越重。在该试验中心,堆放着十多本台账,记录着每一次原材料检测结果。
2014年,他参加全省高速公路质量巡检,发现一条高速公路上安装的8片混凝土箱梁强度不达标,最后箱梁被炸掉重新预制;还有一条高速公路,被发现9公里的路段出现了500多条裂缝,被责令整改。“交通强国,从质量做起。”刘敬说,如今,中国的高速公路、高铁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,只要认真负责,用心做,就能杜绝质量问题,建百年精品。